技術文章
在公路路面透水性檢測領域,試驗標準是確保數據統一、結果可比的核心依據 —— 若脫離標準隨意操作,不同檢測機構的試驗數據可能相差懸殊,無法為路面質量評估提供有效支撐。新標準瀝青路面滲水儀試驗標準(以 GB/T 50080-2011《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試驗方法標準》中路面滲水檢測規范為核心),從試驗準備、操作流程到數據處理,構建了一套完整的技術體系,為精準檢測瀝青路面透水性提供了 “統一標尺"。
試驗前的準備工作需嚴格遵循標準對設備、材料與環境的要求。設備方面,標準明確規定滲水儀的水箱容積應不小于 1000mL,刻度分度值不大于 10mL,底座內徑需為 150mm(誤差 ±1mm),密封膠圈需具備耐水、耐老化特性,硬度應符合邵氏 A50±5 的要求,確保設備規格統一;輔助工具需包含量程 0-50℃、精度 ±0.5℃的溫度計,以及直徑 150mm 的圓形定位模板、軟毛刷、密封膏等。材料方面,試驗用水需為潔凈蒸餾水或去離子水,避免水中雜質堵塞路面孔隙影響結果。環境條件是準備環節的關鍵,標準強制要求試驗需在無雨、無雪的天氣下進行,路面溫度需控制在(20±5)℃,環境風力不大于 3 級,若路面溫度超出范圍,需按公式 T= T0×[1+0.002×(T0-20)] 進行溫度修正(T 為修正后滲水系數,T0 為實測滲水系數),從源頭規避環境干擾。
試驗操作流程需嚴格按照標準步驟執行,每一步均有明確技術規范。第一步是測試區域選擇與預處理:標準要求在路面施工完成后 24 小時內,選取代表性路段(每 1000㎡至少設 3 個測試點),避開裂縫、接縫、井蓋等特殊部位,用定位模板標記圓形測試區,再用軟毛刷清理表面砂石、灰塵,確保路面孔隙不被堵塞;若路面有油污或頑固污漬,需用中性清潔劑擦拭,待干燥后再開展試驗。第二步是滲水儀安裝與密封:將滲水儀底座對準測試區,在底座外側均勻涂抹一圈密封膏(寬度約 20mm,厚度 5-8mm),輕輕按壓底座使密封膏與路面緊密貼合,靜置 5 分鐘待密封膏凝固,隨后向水箱內注入清水至刻度線,打開閥門讓水充滿底座下方空間,關閉閥門后再次加水至刻度線,確保底座內無氣泡殘留 —— 標準特別強調,若發現密封處有漏水現象,需拆除設備重新涂抹密封膏,直至無滲漏為止。第三步是數據采集與記錄:打開閥門的同時啟動計時器,當水位下降至第一個刻度(通常為 100mL)時記錄初始時間,繼續觀察水位變化,分別記錄下降至 200mL、300mL、500mL 時的時間,若水位下降速度過快(3 分鐘內降至 500mL 以下),需記錄下降至 500mL 的時間;若 30 分鐘內水位未降至 500mL,則記錄 30 分鐘時的水位刻度,確保數據采集符合標準時效性要求。
數據處理與結果判定環節,標準給出了明確的計算方法與合格閾值。滲水系數計算需按公式 C= (V1 - V2)/(t2 - t1)×60 計算(C 為滲水系數,單位 mL/min;V1、V2 為先后兩次記錄的水位體積;t1、t2 為對應時間),若同一測試點多次試驗結果偏差超過 10%,需重新選取測試點補做試驗;單一路段的滲水系數取所有測試點的算術平均值,且標準差需小于平均值的 20%。結果判定方面,標準根據路面類型劃分合格標準:高速公路、一級公路的上面層滲水系數需≤100mL/min,中下面層≤150mL/min;二級及以下公路的滲水系數需≤200mL/min,若檢測結果超出對應閾值,需分析原因(如壓實度不足、級配偏差等),并采取返工、補壓等措施整改,待復檢合格后方可進入下一工序。
從試驗準備的細節把控,到操作流程的規范執行,再到數據處理的嚴謹計算,新標準瀝青路面滲水儀試驗標準為檢測工作提供了 “全流程指南"。每一條標準要求,都是對數據可靠性的保障;每一次按標操作,都是對路面質量的負責。只有嚴格遵循試驗標準,才能讓滲水儀檢測數據真正成為公路質量評估的 “可靠依據",為打造耐用、安全的瀝青路面筑牢 “規范防線"。
關注微信